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
近日,湖南、四川等地多家银行推出“养老贷”产品,专门用于补缴养老保险费或提高缴费档次,引发市场关注。当“银发浪潮”与金融创新相遇,新型金融产品的出现既是对社会养老需求的有效挖掘,也是金融服务下沉民生领域的积极尝试。对待这类产品,既不能因其“创新”标签而盲目追捧,也不该因潜在风险而全盘否定,应理性看待其价值与边界。
“养老贷”的创新性值得肯定。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,部分老年人面临“住房值钱、现金不足”的困境,而传统养老服务付费模式又难以匹配多样化需求。“养老贷”通过金融赋能盘活老年群体的资产,或提供流动性支持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焦虑。这种将金融工具与养老场景结合的探索,拓宽了养老服务的资金渠道,体现了金融服务民生的灵活性。
然而,“养老贷”的风险隐患更需警惕。从产品设计看,部分“养老贷”产品贷款期限较长、利率水平相对偏高,而老年群体金融知识相对薄弱,风险承受能力有限。从履约风险看,政策与制度的不确定性也需引起注意,例如养老金计算口径、缴费政策、贷款利率在未来调整存在不确定性,影响预期收益。
对待“养老贷”,关键在于构建“创新有边界、风险可防控”机制。监管部门需明确产品标准,对利率、期限、还款方式等作出刚性规定,严禁隐性收费和虚假宣传;金融机构应强化风险评估,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和还款能力设计产品,避免过度授信;社区和家庭则要加强对老年人的金融知识普及,帮助他们认清借贷风险。唯有多方合力筑牢防护网,才能让“养老贷”真正成为养老服务的“助力”而非“阻力”。
养老问题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,金融创新介入养老领域本是好事,但任何创新都不能偏离“安全”底色。“养老贷”的健康发展,既需要保持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回应,更需要守住保护老年人权益的底线——这既是对金融创新的约束,也是做好养老金融“大文章”的有益探索。
责任编辑:张文
上上策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